王蕴智
本文提要: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学术文化事业得到了全面复苏,从而也激发起学术界和中原家乡人民纪念字圣许慎的热情。1985年4月,许慎故乡修复了许慎陵墓和“许南閤祠”的部分建筑设施,新设立了许慎纪念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学术界围绕纪念许慎和《说文》学研究这一主题,先后在许慎故乡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为此中原人民深受鼓舞,并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感悟,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充分认识许慎精神和中原地区汉字文化优势的前提下,2005年11月,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漯河市成功召开;2010年金秋时节,许慎故乡人民再次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隆重召开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并为新创建的“许慎文化园”开园。今后以“弘扬汉字文化,传承许慎精神”为主题的学术活动及文化建设项目可望进一步地展开,它将会进一步培育家乡人民及全社会纪念许慎、热爱汉字的情结,增进民族自豪感。衷心期望通过中原人民和广大学人的共同努力,争取把未来的许慎故乡,建设成为许慎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和对世人进行汉字文化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基地。
许慎在我国东汉时期有“五经无双”的美誉,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他用平生心血所撰著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又使他成为汉语文字学的开山祖师。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上把对许书的研究称之为“《说文》学”,或亲切地称作“许学”。直到现在,如果要想深一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也同样需要学习、熟悉许慎的《说文》。
由于许慎为民族文化和汉字学术事业做出有卓越的贡献,历代的文人学士,还有中原许慎家乡的人们,都对这位字学先哲怀有十分崇敬的心情,并进行过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然而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纪念许慎的活动是受种种历史条件制约的。过去人们对于许慎本人的敬仰,一般只是表现在尊许和祭许的层面上,不可能开展周密系统的大型学术纪念活动,也不可能从弘扬民族文化的境界高度来认识。自上世纪初至文革期间,国家几度受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影响,文化学术事业历尽波折,像许慎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方面真正进行有组织、有计划、高规格、在国内外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纪念活动,可以说还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彻底排除了社会动乱的因素,文化学术事业得到了全面复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传统汉语汉字的研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也激发起广大语言文字学界同仁和中原家乡人民纪念许慎的热情。
一、纪念许慎活动的发起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河南省地方上的一些有识之士,便从关心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出发,提出了有关恢复和建立纪念许慎文化设施的呼吁。如当时郾城县和西平县的两位教师,就曾分别向省、地、县等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呼吁在当时许慎的家乡郾城县建立许慎纪念馆,恢复“许南閤祠”,收集许学专著和字画作品,宣传许慎事迹,加强对许慎故里遗迹的保护。他们的这些建议和呼吁,得到了地方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
1982年11月,出于纪念先哲、弘扬许学,促进文化交流的考虑,当时已是80岁高龄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画史论家于安澜先生在苏州召开的中国训诂学会年会上,提出筹备召开以纪念许慎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的倡议。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大会认为,要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字学事业,就应从纪念许慎开始。会议还委托河南大学于安澜、赵天吏教授会后与河南省地方有关部门具体筹划许慎学术讨论会事宜。|
这次会议之后,于安澜先生曾多次与河南省有关部门领导写信磋商。1983年1月21日,河南省文物局专门下发了“豫文物字(83)第五号函”,通知河南省郾城县及地方文化局做好迎接召开纪念许慎学术讨论会的准备工作。该文件特别提到要修缮许慎墓,并责成许昌地区文化局(当时隶辖郾城县)予以大力支持。同年4月,于安澜先生又亲临许慎故里调研,向当地人民宣传纪念许慎活动的意义。
1983年10月,中国训诂学会在扬州召开纪念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学术讨论会,会议特邀郾城县文化局赵怀然、张汝鲤二位先生赴会。会上于安澜先生向与会者介绍了在河南发起纪念许慎活动的情况,郾城县代表也汇报了他们为开好许慎会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由于筹备工作的就绪和河南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大会正式决定于1985年4月在中原家乡召开全国第一次纪念许慎学术研讨会。
二、重修许慎墓祠
为了迎接全国首次许慎学术研讨会的召开,1984年10月,郾城县政府组织人力,开始了许慎陵墓的修复工程[①]。该工程由河南省文化厅出资赞助,整个工程历时半年,包括征地、砌墓、立碑、植柏等一系列内容,于1985年4月竣工。为使陵墓园林化,便于人们瞻仰,这次对陵墓的修复,共征用土地6.92亩。重修后的许慎墓高5米,底径16米,占地3分。墓呈穹拱式高起,墓表封土植草。墓周用青色条石砌成环形墓基,墓基高1米,基圆周筑以甬道。墓后重新植上北方柏186株,象征许慎的传世之作《说文解字》成书后距这次修墓的时代,已经有1860多年了。
修复陵墓时,许慎墓前又立了三通碑。一通为新立的“重修许慎墓碑记”,另两通为原来的清碑,即康熙年间的“汉孝廉许公之墓”碑和光绪年间的“许夫子从祀文庙碑记”碑。三通碑鼎立许墓陵前,均建有传统式的五脊飞瞻挑角碑楼作为保护。两通清碑以前曾让人伐断,被许家后裔保存,这次又由许家后裔献出,并分别进行了粘结处理。根据题名的内容,“汉孝廉许公之墓”碑立在了许慎墓正前方2米处,碑前设有一石案供祭拜所用。“许夫子从祀文庙碑记”和“重修许慎墓碑记”分别立在墓的东南方和西南方25米处。
“重修许慎墓碑记”碑高2米,宽 0.8米,厚0.35米。在碑额处,于安澜先生用古朴典雅的篆书写下了“冠冕千秋”4个大字。碑的右边纵列为楷书,碑题为“重修许慎墓碑记”7字,下有正文600余字,追记了许慎事迹和重修许墓的经过。正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训诂学会名誉会长陆宗达先生撰文,时间为“一九八五年三月吉日”。这通碑的建立,是在现代社会政通人和、学术昌明的环境下,由许慎故乡人民和全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汉语言文字学界的专家学者一起促成的。该碑文一方面反映出学术界特别是当代著名学者对许慎的深切感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华夏学子在历经时代变革之后,所焕发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意识和传承学术文化的使命感。所以这通碑对于纪念许慎来说,它已不是简单的旧时祭奠的重复,而是赋寓了更多的时代理念。
这次重修许慎陵墓,当地政府对许慎之子许冲的墓地也进行了修整工作[②]。经过适当培土,许冲墓加高到1.5米,底径3.5米,围长6米,维持原来的土冢形式。另于墓前新立一“汉召陵万岁里公乘许冲之墓”碑,墓周围植北方柏4株。1983年12月,郾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分别于许慎、许冲墓前,树立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③]。1991年上半年,当地县政府还委托交通局,将漯(河)周(口)公路至许慎墓地一段约16里长的土路拓宽硬化,改建成了三级公路,定名为“许慎公路”。这条公路为许慎家乡故里今后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重修许慎陵墓的同时,郾城县还对故“许南閤祠”的部分建筑设施进行了整修[④]。首先,县里把仅剩下来的閤祠5间过厅及门前的空地从县一中划分了出来,别开门院,使过厅门外修茸一新。院内新种下10多棵柏树,厅前一侧新立了“原许南閤祠绍介”碑,另一侧立下了粘结修补后的“创修后汉许公祠碑”。|过厅门上方正中,新挂上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题写的“许慎纪念馆”馆名匾额,意味着这里已暂被用为许慎纪念馆馆址。在过厅两边门柱上,一副木质楹联端重省目:“一部说文明故训,千秋学术仰宗师”(郾城张汝鲤老师题)。厅内布置为纪念馆展厅,在正中暖阁内,供有木刻版许慎全身画像(河南大学美术系王威教授创作)。像前设有原许南閤祠仅存的“汉先儒许慎之位”木主,厅内两边门柱上悬挂着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先生的篆书赞联:“考文字之本源、存古留真,诚乃儒林楷式;标诂训之旨趣、探微索隐,允推汉学宗师”。在厅内四周展柜内,陈列着有关许慎生平事迹、《说文解字》的不同版本以及历代有关许学研究的专著等。另外在大厅四壁及两侧套间的内壁上,还征集有60多幅全国名家题赠的书画墨宝。整个展厅浓郁烘托出许氏故祠的典雅肃穆和汉字文化气息,它使一批批来自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华裔同胞、许氏宗亲等各界人士在这里流连驻足。1987年,郾城县政府也将这里确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河南省政府将其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上世纪后期大型许学研讨会的召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学术界围绕纪念许慎和《说文》学研究的主题,先后在许慎的故乡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中原地区举办这种专题的大型学术活动,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唯有在祖国学术繁荣、改革开放的时代,许学作为传统国学中的一支奇葩,才会像春天复苏的花草,在中原大地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1985年4月12日,全国首届“纪念许慎学术讨论会”在位于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隆重开幕,100多位大专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共历时4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就许慎的生平事迹、《说文解字》的有关专题、许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汉字六书理论、文字考释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踊跃发言,广泛交流了各自的学术观点。这次盛会
的召开,把纪念许慎的活动以及许学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
4月16日下午,与会代表由开封抵达漯河市郾城县[⑤],到许慎故乡寻访字圣的遗踪,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翌日上午,代表们来到许慎墓地举行新修陵墓揭碑仪式,当地群众纷纷前来助兴,会场计约5000余人。披覆在《重修许慎墓碑记》碑上的红绸,由中国训诂学会会长徐复先生和郾城县县长王金林先生缓缓揭去。随后,各有关学会组织、大专院校、文化团体及领导机关向许慎墓献上了花篮,分别发表了感人的讲话,整个许慎陵园此时沉浸在盛典之中。当天晚上,专家学者们来到了故许南閤祠,即新建立的许慎纪念馆。在这里,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挥毫题记,直到深夜。
在结束了许慎故乡的纪念活动之后,全体与会人员又驱车赶赴当年许慎奋斗过的地方--东汉都城洛阳。这是此次会议所到达的最后一站,大家在这里举行了许慎塑像的落成典礼和大会闭幕式。新落成的许慎雕塑,参照了清人《说文统系图》上的许慎画像,用白水泥塑造而成。它高3米多,下设1米多高的四方像座,坐落在洛阳市图书馆门前。许君手握书稿,南向而立,一尊儒雅、矜持、执着、敦厚的形象,活现他当年在此撰《五经异义》、完成《说文解字》初稿的神情。他的身后,正是原来的汉朝国家图书馆的重地,即许慎在东观校理群书的地方。在他的像座正面,端庄地写有“许慎”二字。其基座背面,是于安澜先生用篆书写下的《后汉书》许慎本传。
1985年的许学会议,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通过学术纪念活动和媒介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许慎,有力地促进了许学的发展。许慎的故乡人民,也进一步认识到许慎的伟大。这以后,到许慎故地参观、拜谒、学习的学者,华侨同胞及国际友人越来越多。不少知名人士向许慎家乡馈赠了书画珍品,给予了经济和文化的投资,他们对办好许慎家乡的事情寄于了厚望。另外,战国时代以后迁居到汝河两岸的许氏后裔,隋唐时有移居闽粤者,明末清初有的离开大陆,在港台和东南亚开拓创业,成绩卓著。据台湾许氏宗亲会称,仅那里的许氏后代就达37万。他们每年都派出 代表团回大陆祭祖观光,所以许慎故乡又成为许氏宗亲寻根祭祖的圣地。|
1989年春,河南省漯河市召开了“许慎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许慎学术讨论会”,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这次会议使纪念许慎的学术活动保持了连续性,各家的学术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会议期间,许慎研究会成员还会见了前来祭祖观光的台湾许氏宗亲豪华团,并向他们赠送了许慎研究专著及有关礼品。1990年12月,郾城县政府又特邀国内20余位著名许学专家聚会于漯河,在许慎家乡成立了许慎研究所,这也使当地人民纪念许慎的活动,迈向了很高的层次。
1991年9月,许慎故乡人民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型国际性盛会--“许慎与‘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会议是由河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许慎研究会以及东道主漯河市联合主办的。应邀莅临这次大会的专家学者共计80余人,其中除了国内20余个省市高等院校的代表外,还有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知名学者,大会包括特邀人员约计160余人。
这次参加会议的中外嘉宾有些是前两次许慎会的参加者,而更多的则是第一次来到会
上,表现出许学的兴旺发达。这次大会共历时4天。会议讨论之余,代表们拜谒了许慎陵墓,参观了许慎祠、许慎纪念馆。会议期间,东道主还安排了别有特色的仲秋赏月会,组织大家参加了“慎园”暨“许慎纪念馆”(新馆)奠基典礼。
在学术研究方面,本次与会代表共提交大会论文96篇,有60多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他们的论文包括许慎的事迹和治学思想、《说文解字》研究、文字考释、许书版本校勘、汉字学与汉字信息处理、六书与汉字教学等问题,其内容广泛而丰富,反映出了许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会上会下的相互交流,大家追怀先贤、切磋学术、以文会友,以饱满的学术热情纪念了这位汉字学宗师。值这次会议之际,由许慎研究会主编的《说文解字研究》即许慎与‘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正式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另外在这次会议之后,漯河市郾城区统战部编印了《许学研究集刊》,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字学会还共同策划了一套“许慎与《说文》小丛书”。该套丛书共分9册,分别对字圣许慎的生平事迹、家乡故里及许学研究的不同方向做了深入浅出的概述。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和河南大学教授董希谦先生主编,王宁先生作序,陆续至1994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完成出版发行。
四、2005年“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的召开
中原地区以纪念许慎为主题的相关学术活动,由于种种原因,自上世纪末以来一度有所中断。但无论如何,在时隔多年之后,做为许慎故乡的漯河市和中原人民,对前些年由知识界所带动起来的许学纪念活动依然深受鼓舞,并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感悟,逐步认识到了许学研究和开发许慎文化的价值。从大环境来看,我们的国家在逐年富强,许学也在振兴与拓展之中。这给新时期专业工作者开辟了辽阔的视野,提出了新的命题,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一方面来说,随着近百十年来各种古文字资料的大量被发掘出土,古文字学交叉在汉语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诸学科之间,结合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及文献典籍知识,尤其是以《说文》学为基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今在大陆、香港、台湾等许多著名高校或科研单位,都相继成立有汉语言字字学、古文字学研究机构,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由许慎所奠定和开创的学术事业,正在通过现当代学者的不懈努力而得到弘扬光大。
另一方面来说,世界正在快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汉字学习热潮仍在不断升温。比起世界上其它类型的文字,汉字以它悠久的历史渊源、强大的超方言性、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严密的构形体系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特征而著称于世。|随着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汉字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据我们所知,全世界有很多海外的办学机构都在积极开展汉语、汉字教学。约有100多个国家近4000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汉语课程,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学习汉语、汉字的人数正在以50%的幅度增加。不仅如此,致力于汉字文化、许慎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亦越来越多,许慎文化的影响,已经跨越了地域和国界。这也就是说,许慎不仅属于漯河,属于河南,也属于中华,属于世界。海内外学习、研究许学和汉字文化的学人,都希望有机会能到许慎故里来,亲身感受汉字学故乡的文化氛围。
2004年,在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漯河市党政领导与时俱进,积极推行文化兴市的思路,着手与河南省文字学会共同承办新世纪里新一届的国际性许学研讨会事宜。筹备中的新一届许慎会议拟由中国文字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经过专家倡议和政府决策,即将召开的许学盛会初步定名为“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许慎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也正是在这时候被提出来的。
“许慎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应当包括许慎精神和《说文》学两个方面。这个界说还可以广义一点来理解,即“许慎文化”当是指华夏同胞热爱汉字、学习研治汉字的传统人文精神以及由许慎所发凡、创立的汉字学[⑥]。
2005年10月,漯河市政府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开展了许慎文化宣传月活动,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进行“许慎文化”的广泛宣传。2005年11月21日,初冬时节有着春天般的温暖。备受关注的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漯河市体育馆隆重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乌克兰、利比里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富有声望的许氏宗亲代表以及国内各大媒体齐聚一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许嘉璐先生在致辞中意味深常地指出:今天纪念许慎,可以激发更多的人热爱汉字、珍惜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热情。许慎一生对于汉字的热爱及其学术奉献,已成为感召当代学子的精神力量。由他所开创和奠定的汉语文字学大业,今后还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和各位领导共同来到扩建整修后的许慎陵园。新整修后的许慎陵园建立了围墙,面积为12.56亩,陵园中央的许慎铜像高3米,基座高1.88米。在鞭炮和掌声中,大家拜谒了许慎墓,并为新落成的许慎铜像揭幕。漯河市市长靳克文在揭幕仪式上表示,作为许慎文化的发源地,漯河市今后将以挖掘汉字文化为主题,以许慎陵园保护开发为着力点,以汉字文化国际交流为手段,努力把漯河建成全国许慎文化研究中心、许学文献资料中心和汉字文化圣地旅游中心[⑦]。在为期两天的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共提交了论文80余篇,会议围绕许慎与汉字学、古文字研究、汉字地位与价值、许慎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讨论与交流。在许慎文化学术研讨的同时,漯河市政府还组织了许慎文化资源开发项目推介会、许氏宗亲座谈会、“字圣故里千秋情”文艺晚会、纪念许慎名人字画展及许慎文化旅游等活动,通过地方党政领导与漯河家乡父老的齐心努力,这次会议办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弘扬许慎文化的国际性盛会。
这次大会的圆满成功,充分向世人展示出了漯河这个新兴城市的魅力。当今的漯河市是一个以许慎为荣的城市,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漯河市领导的周密部署,漯河市民众的淳朴热情给全体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许慎文化资源的未来开发
河南是我国汉字学的发祥地,是著名的出土古文字大省,十几年前漯河境内舞阳贾湖遗址新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之遥,更引起世人对中华文字起源命题的新思维。作为许慎家乡的漯河市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在启动的以纪念许慎为内容的文化建设项目,应当说是在充分认识中原自身文化优势的前提下所做出的选择。|它的创建将会进一步培育家乡人民及全社会纪念许慎、热爱汉字的情结,增进民族自豪感。
此前的许学研究一直处在学术的层面。要使许慎文化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单靠专业学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对于许慎本人的敬仰,也不能仅表现在尊许和祭许的层面上。实际上,对于许慎的人格、为学精神以及他何以能够成为中国的字学宗师,并不是全社会都能够了解的。作为许慎的后学,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依赖一部《说文》搞许学,因为我们今天毕竟看到了更为丰富的出土文字材料。一方面,我们需要象许慎那样沉下心来整理、研治文字。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象许慎那样花大力气,做出一部更为完整的汉字发展史奉献给世人。如今我们开发家乡的许慎文化资源,首先是要进一步向全社会推广宣传字圣许慎的事迹,让漯河的人民都知道许慎,都了解许慎精神,普及汉字知识,都能对魅力无穷、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字说上一二。
我们对许慎文化资源的开发,一是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多种形式的普及宣传活动,让全市和广大中原人民了解许慎和《说文》,了解中原家乡汉字文化的地域优势,充分认识开发许慎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积极培育适合许慎文化资源开发的大环境。二是应充分认识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字本身的价值,认识到古今汉字文化的内涵和许慎文化本身的专业性。故这方面尤需注重选拔培养有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并向学术界聘请许慎文化、园林建筑规划诸方面的专家做顾问,组织一支高素质的管理班子和专业团队。三是经过反复论证,切实制订出总体开发议项和科学的近、远期规划,保证开发项目实施的质量和今后工作的规范有序,尽可能使许慎文化资源开发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周密规划、不赶风潮,力戒浮躁虚套,少走弯路。
值2010年金秋时节,在当地政府在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将在许慎故乡召开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和“许慎文化园”开园典礼。这次大会的宗旨是“弘扬汉字文化,传承许慎精神”。可以预见,当今的学者,还会为许慎故乡人民诚挚笃厚的精神所感动,并使这种精神转化为从事许学研究和帮助许慎故乡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我们衷心期望通过中原人民和广大学人的共同努力,争取把未来的许慎故乡,建设成为许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汉字文化遗产开发的重镇(对世人进行汉字文化和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基地)。我们也十分期待通过许慎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升漯河城市乃至中原家乡的文化品位,树立起河南文化大省的良好形象。争取为漯河市的地方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
[①]许慎墓的具体位置是在今漯河市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北约350米处,墓式为土冢状。至清朝末年,许慎墓占地为六分多,据《郾城县记•疆域篇》云:“黑许庄,在召陵故城西六里,庄东有许祭酒墓,围四十余步,高一丈余。”
[②]许冲墓位于许庄村西北约15米处,该墓在重修前高1.1米,底径2.1米,围长3.5米,东距许慎墓约550米。
[③]许慎墓于1959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④]许慎的家乡原有两处专祠。其中一处祠堂建于清代以前,遗址在今许庄村北30米处,该祠毁于明末兵燹。另一处“许南閤祠”建于清末,位于原郾城县城内。据《郾城县记•疆域篇》云:“许祭酒祠,在县治东北隅。清光绪二十五年知县周云倡劝购地三亩三分创建,享堂五间,过厅五间,大门五间,门外有照壁、石桥。”辛亥革命后,这里一直成为学校,整修前祠堂面目已非。
[⑤]1985年河南省区划调整后,原许昌地区的漯河市升级为省辖市,郾城县属漯河市管辖。今漯河市所辖的郾城县被撤销后划分成两个区,改称为漯河市郾城区和召陵区。|
[⑥]参见河南省文字学会提交给漯河市政府的《关于进一步弘扬许慎精神、促进许慎文化资源开发的倡议书》;载王蕴智、吴艾萍、郭树恒主编:《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许慎文化研究》,中国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
[⑦]为了促进许慎文化资源的全面开发,学术界提出了许慎的家乡应该建设“三个中心”的基本构想。参见
王蕴智《关于开发许慎文化资源的规划构想》,载《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许慎文化研究》。另可参考杨志有先生对王蕴智先生的采访报道,该报道题名为《许慎的家乡应该成为“三个中心”》,载《漯河内陆特区报》2005年7月11日“文化天地”版。“三个中心”的构想内容是:一、许慎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联络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有关团体,组织许慎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编纂出版许学专辑和高水平的普及性汉字读物,吸引有关高校对口到许慎故乡进行实地办学,并争取在这里创办以汉字文化为品牌课程的专业学校;为深化汉语汉字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作出贡献。二、许学文献资料中心:主要任务是,广泛征集古今中外有关学者许学专著、论文、文稿及许氏宗谱等文献资料,在许慎故乡建成规模较大的许学及汉字研究资料库。三、汉字文化圣地旅游中心: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发许慎和汉字文化旅游资源,组织各种引人入胜的汉字素质教育活动和与之相关的汉字知识观摩活动,吸引国内外学生和广大游客到许慎故里参观旅游,使旅游经济与发达的漯河食品经济比翼双飞,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