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园区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 | 走进许慎故里 聆听《说文解字》的故事

许慎文化园入口处照壁。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许慎文化园入口处照壁。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盖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这是《说文解字》作者许慎对文字的一段诠释,这句话也被刻在许慎文化园入口处的照壁上。在许慎看来,文字是承载经典和知识的根本,前人通过文字把历史和文化留给后人,后人则可以通过文字的记载了解学习古人的历史文化。

许慎文化园大门。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许慎文化园大门。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近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河南漯河,走进许慎故乡,听听关于《说文解字》的故事,探究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

许慎文化园内许慎青铜立像。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许慎文化园内许慎青铜立像。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许慎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撰了《说文解字》,使中华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和统一,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汉字的发展运用研究作出了贡献。

许慎文化园依托许慎墓而建,以展示汉代建筑和汉字文化为主要特色。文化园门口的广场上矗立着由6米高花岗岩剖割而成的“六书”石柱,刻写了许慎归纳总结的六书理论,分别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许慎文化园内汉字大道。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许慎文化园内汉字大道。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入园后走过照壁,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条长80米的汉字大道。远古刻符、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盟书、篆书体、隶书体……这条大道上,按照汉字发展的十个阶段精选了历代名碑名帖摹刻其上,展示出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寓意一部汉字发展史。

许慎文化园东配殿叔重堂内陈列的资料及壁画。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许慎文化园东配殿叔重堂内陈列的资料及壁画。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据现场解说员介绍,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叫“隶变”,是由表形到表意转变的起点,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许慎的《说文解字》因选用了古文字小篆做字头,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字信息,成为后世解读甲骨、金文的一把钥匙,是探寻古代文明的一座桥梁。

此外,据介绍,许慎通过分析字型结构,把纷繁庞杂的汉字归到540个部首下面,进行编排查检,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

许慎文化园内字圣殿。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许慎文化园内字圣殿。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漯河是许慎的故乡,这里的人们也沿袭了对汉字的这份热爱。据悉,自2010年开园以来,许慎文化园始终致力于弘扬汉字文化,尤其在面向学生的汉字文化推广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每年会开办少儿启蒙开笔礼、传承诵经典等活动,在节假日开设国学公益学堂等,一年累计会举办约300场活动,吸引30余万公众参与。”许慎文化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在许慎文化研究方面,累计收集了4万余册相关书籍资料,形成系统性的资料库,并展示在文化资料中心。

许慎文化园内字形牌坊。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许慎文化园内字形牌坊。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我家小孩现在上二年级,平时遇到生字会主动问我字的结构由来这些问题,我作为家长,还有班上的老师,基本都能做到一个详细的解答。”一位本地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表示,“从娃娃抓起,我们希望有更多人能够了解汉字文化,学习传承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