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文解字
(《字解百家姓:孙姓》视频)
(《字解百家姓:孙姓》视频,《说文解字》孙字释义)
(《字解百家姓:孙姓》视频,孙字释义)
(《字解百家姓:孙姓》视频,《尔雅》孙字释义)
“孙”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从子、从糸(mì)。左边“子”象一个婴儿的样子,上为头部,中间为两臂,下面是并拢的双腿;右下角是糸。糸是细丝,甲骨文中糸象一束丝的样子。金文字形糸下方加了打结后垂下的余丝。
(《字解百家姓:孙姓》视频,孙字甲骨文、金文释义)
小篆糸上加一撇变为系,字形为后世所沿袭。孫的简体字据草书简化作“孙”。
(《字解百家姓:孙姓》视频,孙字字形演变)
(《字解百家姓:孙姓》视频,孙字青铜器铭文举例,内容是子子孙孙永宝用)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置之死地而后生、同舟共济、以逸待劳、出奇制胜。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来自于同一本著作——《孙子兵法》,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家经典,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被尊称“兵圣”或“孙子”,也是本篇孙姓俊才。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
二、姓氏溯源
《通志·氏族略》认为,孙氏是一个来源极为广泛的姓氏,大多是以祖先(祖父)的字为氏。
一支来源是卫国武仲乙以其祖父惠孙的字为氏。周公封其弟康叔之孙伯考于卫,建立卫国。其后人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做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名乙,字武仲)取他的字作为氏,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
(卫国康侯簋)
另外一支来源于楚国孙叔敖的后代,取其字为氏。孙叔敖是楚国令尹,《孟子•告子》论述“生于忧患”的案例“孙叔敖举于海”就是其人。他本是芈姓,蔿(wěi)氏,名敖,字孙叔,他的后代就取了他字中的孙字为氏。
(孙叔敖塑像)
第三支是齐国桓子以其祖父字为氏。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他的后代桓子取祖父字为氏,所以桓子又称孙桓子,但是《氏族略》没有说明其祖父字是什么。《古今姓氏书辩证》提出另外一种观点,桓子的儿子田书因为伐莒(jǔ)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赐姓孙氏。
(春秋齐国与莒国地理位置)
还有一支孙氏可能来自于比干后人避祸改姓。宋人洪迈著作中有一篇汉代碑文,记载碑文传主孙根的祖先是商代比干。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他担忧商朝国政,常常直言劝谏,以至于被纣王剖心而死,被称为“亘古忠臣”。为了避祸,一支子孙改姓孙。小说《封神榜》姜子牙封神时,比干被封为文曲星。《红楼梦》中形容黛玉聪慧词句是“心较比干多一窍”说的也是这个人。但是现今孙姓追溯始祖,比干这一支几乎不见后人。
(比干剖心图)
由他姓改姓孙姓也促使孙姓支脉壮大。比如:一、避讳。汉代,为了避汉宣帝刘询名讳,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姓孙,并将荀子(荀卿)改为孙卿,荀姓就成了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二、避祸。《汉书》记载,夏侯婴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后因犯罪畏罪自杀,因公主母亲姓孙,夏侯颇的子孙便随之姓孙。三、赐姓。三国时,吴国孙坚赐姓部将俞河孙氏。四、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清代满洲八旗孙佳氏全族改姓孙。
(荀子画像)
孙氏自商末周初出现后,基本在今河南、山东一带活动。春秋时,孙氏子孙多担任卫国上卿,孙姓在卫国所在的河南地区发展极快。春秋末,卫国孙氏北迁晋国。齐国由桓子而来的孙氏后人则出现了军事家孙武、孙膑。
(孙膑画像)
秦汉以后,原来齐国的孙氏成为全国孙姓主体,西进山西,南到浙江、湖北。三国,孙坚父子建立吴国,孙氏发展更快,还出现了一批孙氏名家大族。接下来一千年时间,孙氏子孙几乎遍及全国。明清时期,孙姓进入台湾。
(清代经学家孙诒让)
孙姓郡望主要有汲郡、陈留、太原、富春、东莞、吴郡等。堂号除与郡望同名之外,还有平治、映雪、兵法等。映雪堂堂号来自于东晋孙康,孙康少年家贫,夜晚读书无灯烛,就在庭院中趁着雪色读书,最终得以学有所成,实现抱负。因此孙康也被当做发奋读书的典范。这也是“囊萤映雪”中“映雪”的出处。
(映雪读书图)
三、名人典故
一直以来,孙姓名人可谓鸾翔凤集。如:伯乐孙阳,三国吴国国主孙坚、孙策、孙权,文学家孙楚、孙绰、孙琼,药王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花间词人孙光宪,经学家孙奭、孙复、孙星衍、孙诒让等。
(唐代孙位《高逸图》)
孙姓宗族有一副楹联是“三孙威振华夏;两赋名留神州”,上联指的是三国的孙坚、孙策、孙权。孙权十九岁从哥哥孙策手中接过吴国大权,承担大任,才干过人。《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曹操率军攻打吴国。孙权以水军包围,大胜曹军。曹操被迫坚守不出,孙权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曹操见孙权舟船齐整,军纪严明,感叹道:“生儿子一定要像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一样。”词人辛弃疾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就从这里而来,意思是称赞晚辈有真才实学。孙权不仅军事才能过人,也擅长打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典故就来自孙权。孙权打猎,坐骑被虎所伤,孙权投掷双戟,击伤了老虎。
(唐代阎立本绘,宋代杨褒摹《历代帝王图》中的孙权形象)
孙权手下将领吕蒙,作战勇敢,但是不爱读书。孙权劝说吕蒙:“你手握重兵,不能不读书。”吕蒙辩解说:“不是我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哪里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经学博士?只不过希望你广泛阅读,大略知道古代历史。你要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我就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听了孙权劝说,开始读书。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议论,大吃一惊,说:“您今日的才华谋略,不再是当初那个缺少学识文才的阿蒙了。”吕蒙回应:“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您发现得未免太迟。”这个故事也是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看)”的由来。吕蒙后来成为一代名将,谋略出众,领兵击败蜀汉猛将关羽,与孙权劝学恐怕密不可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故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