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现为全国人口第十大姓,人数约2700万,占全国比例约1.9%。周姓发源于陕西、河南,现在人口数量排名前四的省份却是湖南、江苏、四川、湖北。
一、说文解字
(《字解百家姓:周姓》视频)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周,密也。从用、口”,本义是周密。
(《字解百家姓:周姓》视频,《说文解字》周字释义)
周字的甲骨文字形,在“田”中加四点,象农田中密集种植有农作物之形。金文下加了一个口,有的字形则省去四点。
(《字解百家姓:周姓》视频,周字甲骨文、金文释义)
周字多用来指周王朝或周王都。《诗经.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里的宗周指的就是周王朝。因为周朝实行分封制,周是其所封诸侯国的宗主国,所以称宗周。
(《字解百家姓:周姓》视频,周字王朝和国都释义举例)
战国楚简里的周字字形,田字中间竖向上拉长,横变短,变为用。小篆字形承袭战国文字,字形规整。隶变后上方封闭,为楷书所本。
(《字解百家姓:周姓》视频,周字字形演变)
周由最初的物的周密排列义引申出完备、关系亲密之义,照顾周到就是各方面都照顾得非常完备,没有疏漏。《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字解百家姓:周姓》视频,周字周密、亲密引申义举例)
又引申指普遍、环绕义,周身就是指全身,周而复始就是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字解百家姓:周姓》视频,周字引申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断循环往复,所以,古代称一年为一周。现在一周指一星期的循环。
(《字解百家姓:周姓》视频,周字循环义示例)
由环绕义引申出四周,由四周义又引申出周围的意思。
(《字解百家姓:周姓》视频,周字引申义)
二、姓氏溯源
周氏来源于上古周部落和周王朝,最主要的是周朝王室。最早周氏来源于黄帝、夏商时期的周部落。据《姓氏考略》,周姓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的黄帝时代,黄帝有周昌、周书两位臣下;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不过,他们子孙却不见于史书。
(商代甲骨文)
周姓最主要的来源——周王室,本是姬姓,以国为氏,姓氏合并之后则为周姓。要弄清楚周王室或者说这支周姓的起源,就要回归到《诗经·大雅》中,它既是周王朝奠基者与开创者的史诗,也是周姓先祖的史诗。据《诗经》,后稷和古公亶(dǎn)父为周部落兴盛贡献巨大,所以周姓后人供奉始祖,二人常常并列出现。
(后稷画像)
后稷(姬姓,名弃)是黄帝玄孙,他的母亲姜嫄踩巨人脚印怀孕生了他。他曾多次被遗弃,幸运的是都活了下来。他很聪明,钻研出先进的庄稼种植方法,还教授给了百姓。尧舜时代,他曾担任司农之官,获得了封地有邰(tái)(陕西武功县)。他还被后人奉为农神,诗人杜甫“自比稷与契”就是希望自己能在农业生产上像后稷一样有助于百姓。
(明代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之后稷教民稼穑)
后稷过了十余代,延续到古公亶父(姬姓,名亶,史书又称周太王)时,正式将部族定名为周族,也是周氏得名由来。古公亶父本在祖先封地居住,受到狄人侵犯,只好迁徙到周原(陕西岐山县),部族由此为周族。古公亶父执政期间,营造城郭房屋,将民众安顿在邑落定居;还与妻子亲自耕种,发展农业;建立国家文明体系,形成宗庙祭祀制度,确立礼教文化,为灭亡殷商做了充足准备。
(古公亶父画像)
古公亶父的孙子是周文王姬昌,他承袭祖先基业,建都丰京(陕西西安市),与殷商并立,占据殷商大量国土。其子武王姬发继续讨伐商朝,牧野之战大败殷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安市西南)。按照国君以国为氏的传统,周王朝的统治者即为周氏。
(明代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之文王咸和万民)
与周王朝相关的第二支来自东周周公黑肩后裔,避难改姓。周公旦辅佐周王朝有功,采邑在周地,他的后代周公黑肩想立王子克而弑杀周庄王,结果反被周庄王杀掉,子孙改姓周。但是这一支子孙早已湮灭无闻。
(西周末期宗周钟)
余下多支是周国灭亡,王室后人避祸改姓。比如:周平王少子姬烈封地在汝坟(河南叶县),秦国灭周,子孙改姓周。又如:周代亡国国君周赧王被迁居惮孤(河南临汝),后代也改姓周。
(东周地图)
战国以前,周氏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秦灭各国,原来的周氏贵族流落各地。汉代时,河南南部、江苏北部成为周姓聚集地。魏晋南北朝,周氏随着衣冠南渡,躲避战乱,从中原大举南迁,进入南方多个省份。这也是改变中国人口南北分布的一次重要迁移活动。同一时期,北魏部分王族、鲜卑的复姓贺鲁氏等改姓周。唐代,为了避唐明皇李隆基名讳,姬姓改姓周。唐、北宋两代末年,同样因为战争,北方和中原的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元朝末年,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清代初年,湖广等地的周姓被政府有组织移民四川,满清周延氏集体改姓周。鸦片战争后,周姓移居海外,参与者是福建、广东周姓。经历了数千年的迁移,周姓彻底改变了原始分布结构,尤其是陕西,虽是人口大省,还是周姓发源地,在全国周姓人口分布省份中,竟然不在前十之列。
周姓郡望主要有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等。周姓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堂、细柳堂、笃祐堂等。爱莲堂来自宋代周敦颐名篇《爱莲说》。
(传为明代仇英《周茂叔爱莲图》)
三、名人典故
周姓名人有西汉大臣周仁,名将周勃、周亚夫;魏晋有吴国名将周瑜,为家乡除三害的周处;唐代画家周昉、周文矩;宋代词人周邦彦,文人周必大;清初大臣周培公;民国作家周树人、周建人,京剧艺术家麒麟童周信芳,语言学家周有光等。
(鲁迅,原名周树人)
周姓宗族楹联多见“细柳”二字,如:“军推细柳;品合爱莲”,讲的是西汉名将周亚夫,他善于治军领兵,军功卓著。
(周亚夫屯兵细柳营)
“细柳”二字背后的故事是:汉文帝时,为了拱卫长安,抵御匈奴,派兵分驻灞上、棘门、细柳三地。文帝前去犒劳军队,他先到灞上、棘门,车驾长驱直入,将士都骑马迎送。最后到了细柳营,士兵尽皆披戴盔甲,手执兵器,军容整肃,皇帝卫队也被挡在军营之外不得入内。随从通报皇帝到来,军营门口守兵回答:“将军下令:‘军中只听从将军军令,不听皇帝诏令’。”文帝只好派遣使者带符节告诉周亚夫:“我要进入军营犒劳军队”。周亚夫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营门守兵还告诫:“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车架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军营,周亚夫手持兵器,行礼说:“我有盔甲在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文帝大受感动,派人表示慰问。出了细柳营,大臣们深感惊诧。文帝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将军。灞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如同儿戏,怎能抵挡匈奴偷袭。至于周亚夫,哪里能侵犯他的军队?”后来,周亚夫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决定汉王朝命运的七国之乱,就与他治军严明密不可分。
(青花瓷《周亚夫屯兵细柳营》故事图)
“细柳营”典故为历代诗人热衷,常用来表示将军军纪严明。李白《司马将军歌》:“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就是借这一典故称赞司马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