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园区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字解百家姓》第6集:吴姓

吴姓是我国第九大姓,2019年人口约2780万,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川鄂湘桂等三大区域。

 
 
图片

一、说文解字

 

 

(《字解百家姓:吴姓》视频)

 
 

吴,本写作“吳”,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夨部》解释说:吴,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

 
 

图片

(《字解百家姓:吴姓》视频,《说文解字》吴字释义)

 
 

《说文解字》收录了吴的两个常用义。一是作姓氏、郡名使用。春秋时期吴国,拥有江苏、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因吴地处我国东南部,泛指东南一带为吴地。

 
 

图片

(《字解百家姓:吴姓》视频,吴字姓氏、郡名)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我国东南一带的水牛看见月亮怀疑是太阳,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吴牛喘月”这个成语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图片

(《字解百家姓:吴姓》视频,成语“吴牛喘月”释义)

 
 

另一个含义为大声说话,由夨和口合在一起表示。夨,《说文解字·夨部》解释说:“倾头也。就是歪斜着头的意思。口像嘴巴的形状。所以,夨和口合在一起表达歪斜着头大声说话的意思。

 
 

图片

(《字解百家姓:吴姓》视频,吴字大声说话义)

 
 

《诗经·鲁颂·泮水》中说:“蒸蒸皇皇,不吴不扬。就是(大军出征)气势雄壮浩大,不喧哗也不嘈嚷。

 
 

(《字解百家姓:吴姓》视频,吴字大声说话义举例)

 
 

吴字的甲骨文字形上为“口”、下为“夭”。金文作从口、从夨,口在歪斜着的头左上角或右上角,说文古文作从口、从大

 
 

图片

(《字解百家姓:吴姓》视频,吴字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字形演变)

 
 

小篆沿袭金文为上“口”、下“夨”。隶书、楷书与小篆一脉相承,写作“吳”。后笔画简省写作“吴”。  

 
 

图片

(《字解百家姓:吴姓》视频,吴字小篆、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二、姓氏溯源

 
 

吴氏最早见于神话传说,仅在几本典籍中散落着零星吴氏人名。《山海经》记载,炎帝的孙子伯陵同时代有一人名叫吴权。《路史》认为吴权是炎帝的臣子,是上古吴氏族人,还说黄帝的母亲吴枢也是这一氏族。《帝王世纪》有载:唐尧、虞夏时代,吴氏族人吴贺与神箭手羿北游。羿左臂很长,吴贺考校羿箭法,让他射一只鸟雀的左眼,羿却误中了右眼,为此深感羞愧。这些早期的吴氏,并没有完整的世系流传,后来的吴姓也未将他们视为祖先。

 
 

吴贺考校羿箭法示意图)

 
 

第二支吴氏来自同样带有带有神话色彩的吴回氏族。《史记•楚世家》记载黄帝后裔卷章有两个儿子,名叫重黎和吴回。帝喾时,重黎执掌火政,很有功绩,能使光照天下,帝喾命名他为祝融。共工氏作乱时,帝喾派重黎去诛杀,但没有成功,重黎因此被帝喾问罪斩杀。弟弟吴回接替重黎,担任火政官职,仍赐称祝融。

 
 

图片

(祝融画像)

 
 

第三支吴氏是舜的后代,以国为氏。大禹建立夏朝,分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建立虞国。虞国随着商朝灭亡而国破,子孙改姓。因为虞与吴读音相近,他们就以吴为氏。《史记集解》提出战国赵武灵王第二任王后吴娃就是这一支吴氏。一天,赵武灵王游大陵,梦见一个少女鼓琴而歌。梦醒之后,他很留恋少女,就在宴会时向群臣详细描述少女样貌。大臣吴广听了,觉得赵武灵王提到的少女很像自己的女儿孟姚(女子称姓,舜帝之后,故为姚姓,孟表示其排行老大)。于是就把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非常宠爱孟姚,赵人称之为“吴娃”。

 
 

图片

(《风云战国》吴娃剧照)

 
 

秦代末年,大泽乡起义发动者之一的吴广也是这一支。需要注意的是,这与吴娃之父吴广是两人,不可混淆。

 
 

(陈胜吴广起义)

 
 

第四支来自春秋时期的吴国,以国为氏。《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封长孙泰伯(也作太伯)在吴岳(陕西陇县),但是在选定继承人方面,古公亶父更加青睐三子季历与其子姬昌。泰伯知道父亲心思,就带着二弟仲雍逃奔荆蛮,直到现在江苏无锡一带。还把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能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泰伯自号“句(gōu)吴”。这一支始祖就是吴泰伯吴王夫差就是其后人。这支吴氏是现在吴姓最为重要的来源。

 
 

图片

(吴王夫差矛)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在以前吴国故地江苏、江西、安徽一带。一支北去山东、山西,又到湖北、之后返回江西。汉代,长沙王吴芮的后代分布在湖广和中原地区。三国时期,吴氏是东吴望族。唐朝,吴姓进入四川,又从江西进入福建、两广,甚至进入越南。938年,在越南建立吴朝。元朝,吴姓进入台湾。

 
 

 

 
 

吴姓郡望主要有渤海郡、延陵郡、濮阳郡、陈留郡、长沙郡、吴兴郡等,堂号除与郡望同名外,还有延陵堂、至德堂和三让堂。三让堂堂号就来自于前文提到的吴泰伯,他把王位让给弟弟季历,是一让;泰伯与仲雍借古公亶父有病之机以采药为名外出避让,是二让;古公亶父死后奔丧时,季历欲以王位归还泰伯,泰伯再让,是三让。孔子对泰伯三让高度评价:“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汉代为了纪念泰伯高义,修建了泰伯庙。《儒林外史》一书辛辣讽刺清代社会儒林败类,但是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也借正面人物杜少卿祭祀泰伯祠,号召儒生应把泰伯当做文化信仰与精神家园。

 
 

图片

(泰伯像)

图片

三、名人典故

 
 

历代吴姓名人有:军事家吴起,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吴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家吴质、吴均,“画圣”吴道子,《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云南王吴三桂,植物学家吴其濬,画家吴昌硕等。

 
 

图片

(传为唐代吴道子绘制《八十七神仙图卷》)

 
 

吴姓有一副宗族楹联是“延陵世泽,梅里家声”,上联的主人公是吴国公子季札,他被封于延陵(江苏省武进),故称延陵季子。他是吴国王族,与吴泰伯一样,多次出让王位。他很有音乐鉴赏造诣,《左传》就记录他出使鲁国,对演奏的多支周朝礼乐给与精妙绝伦的点评。

 
 

图片

(三国漆器,图案为“季札挂剑”)

 
 

季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季札挂剑”。刘向《新序》记载有一次出使经过徐国,徐国国君非常喜欢他随身佩戴的宝剑,但是季札还要访问多国,就未将宝剑相赠。等到季札从晋国出使归来,再经过徐国,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侍从制止说:“这是吴国的国宝,不能赠送。”季札说:“我并非赠送,之前我来时,徐国国君看到我的佩剑,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我从他的脸色知道他很喜欢。我因为出使不能献给他,但是我心中已经将剑许给了他。现在他去世了,我再不进献,就是欺骗我的内心。”于是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坟墓旁的松树上。这个故事也被当做重视信义的典型。诗人杜甫好友房琯去世,他到墓前拜别,有一句诗是“把剑觅徐君”,就是用这个典故来表达对好友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