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园区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字解百家姓》第7集:郑姓

2019年,郑姓全国排行21位,人口约128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中原地区、两湖、安徽、台湾、江西等地。

一、说文解字

图片

 

 

(《字解百家姓:郑姓》视频)

郑由“鄭”简化而来。“鄭”在甲骨文、金文中写作“奠”,多借作人名、地名、祭名。春秋金文增添了义符“墉”,战国文字改为“邑”,为后世所本。小篆奠字上面的一横变为八,隶变后邑写作右耳旁,与楷书一脉相承。

 
 

图片

  (《字解百家姓:郑姓》视频,郑字字形演变)

 
 

鄭是一个形声字。义符为邑,奠表示读音。

 
 

图片
(《字解百家姓:郑姓》视频,郑字声符义符)

 
 

邑,《说文解字·邑部》解释说:“邑,国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jié)。”

 
 

图片

(《字解百家姓:郑姓》视频,《说文解字》“邑”释义)      

 
 

这里所说的“国”是封地,公侯伯子男根据爵位尊卑不同,分别有不同大小的封地。古代的国一般规模较小,有些往往就是城市。邑做偏旁组成的字多与城邑名、国名等有关。

 
 

图片

(《字解百家姓:郑姓》视频,“邑”字释义)

 
 

鄭就曾用为国名,《说文解字·邑部》中解释说:“鄭,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宗周之灭,鄭徙潧洧之上。今新鄭是也。

 
 

(《字解百家姓:郑姓》视频,《说文解字》郑字释义)

 
 

鄭是周厉王少子友也就是郑桓公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西周灭亡后,郑桓公之子郑武公随平王东迁,居潧水、洧水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县一带,为了区别于原先的“鄭”,称为“新鄭”。 

 
 

图片

     (“郑国”地理位置演变)      

 
 

古时候,郑国有一个人买鞋子,只相信自己量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用来讽刺那些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图片

         (成语“郑人买履”示意图)    

 
 

二、姓氏溯源

图片

上古郑氏有三支,前两支几乎不见古书记载,而是出现在近现代考古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正是这些铭文帮我们还原了远古郑姓的历史。最后一支是现今郑姓最主要的来源,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

 

第一支来源于商代,曾有贵族被封奠侯,以国为氏。奠本意是主持祭祀用酒,也是侯国之名,殷商甲骨文常有“侯奠”“子奠”等字样。奠字与郑(繁体“鄭”)通用,所以奠国也是郑国。商代初年,这一方国可能在殷商国都附近。商亡之后,迁往陕西渭水一带。

 
 

《甲骨文合集》3351,文曰:甲寅卜…王乎(呼)…以侯奠来。六月。)         

 
 

第二支是西周时期,姜太公后代井叔被封于郑,以国为氏。井叔的郑国所在地在现在陕西宝鸡附近,青铜器铭文上一般写作“奠井氏”或“郑井氏”,亦即郑氏。这两支郑氏子孙可能已经灭亡;又或许混入了后来的郑氏,只是没被史书记录而已。

 
 

   

(《殷商金文集成》10204,西周郑义伯匜(yí),铭文“郑义伯作季姜匜用”,郑义伯可能是西周郑国国君或大夫,季姜大概是其女儿,一般女儿出嫁制作匜。) 

 
 

郑氏流传至今最为主要的一支来自春秋时期的郑国,以国为氏。《史记·郑世家》记载周宣王分封其弟姬友(史称郑桓公)于南郑(陕西华县),郑桓公并未去封地,而是在国都担任司徒。偏逢周幽王宠爱褒姒,荒废朝政,郑桓公预见西周将亡国,与太史伯商议如何才能死里逃生。太师伯建议他选择洛水之东的虢、郐(kuài),于是郑桓公就将封地百姓与财产安顿在虢、郐,还得到了两国国君献出的十座城邑,建立了郑国,都城在新郑(河南新郑)。不过郑桓公依然未能逃生,死在西周末年的犬戎之乱。但是,他的子孙们顺利在郑国继位繁衍。按照国君以国为氏的惯例,郑氏由此而来。后来,韩国出兵灭郑,郑国子孙便大量以郑为姓。郑桓公被追溯为郑姓始祖。

 
 

图片

 (郑桓公) 

 
 

需要注意的是,前两支郑氏所在的郑国并不是我们历史课本常见的郑国,而是据考古弥补出来的不见于史书的两个郑国。郑桓公的郑国才是我们熟悉的郑国,这个郑国上演了“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子产不毁乡校”等故事,也出现在了《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xí)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jū)”的古代美男子代名词“子都”。

 
 

图片

 (“郑伯克段于鄢”主人公郑庄公、颍考叔、子都) 

 
 

郑姓在河南、陕西等地发源,战国时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两汉之时,郑姓从山东南下江浙。两晋之时,随着晋室衣冠南渡,郑姓大量南迁。唐初,为了南方开发,郑姓从北方去往福建。唐末,为了避免战乱,越来越多北方来的郑姓定居相对安定的东南沿海。清代初年,郑成功避退台湾,也把郑姓带入台湾。历代,朝鲜族、蒙古族、裕固族、哈尼族、满族等民族也间或改称郑姓。元代末年到清末民国,东南沿海的郑姓便持续不断“下南洋”,去往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等东亚、东南亚国家。

 
 

图片 
     (郑成功)           

 
 

郑姓的郡望主要有荥阳、洛阳、高密、雍州、陇西、会稽等。隋唐之时,社会重视出身,一个人的姓氏与郡望就成了极为重要的名片。还有专门的“五姓七望”,排列了当时世家大族最为尊贵的五个姓氏及对应七个郡望,荥阳郑氏就名列其中。元稹《莺莺传》(后来改编成《西厢记》)女主人公崔莺莺被父母包办婚姻,就许配给了地位尊崇的荥阳郑氏子弟。除了与郡望同名堂号外,郑姓还有通德堂、安远堂、著经堂等。安远堂来自于汉宣帝时的郑吉,他曾率军打败车师,担任第一任西域都护使,被封安远侯。

 
 

图片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展览郑吉塑像)  

 
 

三、名人典故

郑姓名人有郑国渠建造者郑国,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唐代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诗人郑谷,北宋科举状元郑獬(xiè),南宋史学家郑樵,元代“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明代航海家郑和(赐姓郑),收复台湾的英雄郑成功,清代画家郑燮(字板桥,以字行),民国作家郑振铎等。

 
 

图片

(郑板桥五言诗书法) 

 
 

郑姓有一副宗族楹联是“家著葩经;庭留松荫”,讲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经历了秦代焚书坑儒,文化事业受到极大摧残。加之汉代与夏商周已经有了时间距离,对那时候的经典文献解读造成了很大困难,所以汉代学者们前赴后继注释上古文献,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学者就是郑玄。人们常以“遍注群经”言其在注释儒家文化经典的成就。

 
 

图片

郑玄雕塑 

 
 

《后汉书》记载,郑玄少年就学富五车,精通儒家经典。他认为关东(函谷关东)的学者已经无人再能请教学问,33岁便离开故乡,千里迢迢从山东到关中拜当时的经学家马融为师。马融学问渊博,追随他的门徒多达四百多人,无法一一顾及,因此他只当面教授少数学生,让这些学生转而去教其他学生。郑玄拜在马融门下,数年都未曾得到马融亲自教授。郑玄仍旧自己诵读文献,并不倦怠。有一次,马融集合弟子考教图谶纬书知识,听说郑玄善于此道,就召见他前来回答。郑玄趁机将以前经学疑惑向马融请教,学问更是精进。后来,郑玄东归,马融感慨:“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郑玄现在走了,便把我的道也带到了东边去了”。郑玄到了东莱,就有成百上千的学子追随问学。

 
 

图片  
 (《毛诗郑笺》,“郑氏笺”三字即表明是郑玄笺注)

 
 

郑玄皓首穷经,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都是东汉时期的通儒,后人称两人的学问为“许、郑之学”。慎被当世人誉为“五经无双”,曾经撰写过一部《五经异义》,从礼制上评述“五经“的各种意义,综论今、古文家之说。郑玄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专门撰《驳五经异义》,混合今文与古文之义,加以辩驳。

 

 

 

三国时期的北海相孔融非常敬佩郑玄,命高密县特立“郑公乡”,广开门衢,号“通德门”。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