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陈姓全国排行第五,人口超过6300万,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江浙、川贵、河南、两湖等地,基本格局是以长江为界,北部少,南部多。
一、说文解字
陈,由陳简化而来。陈的本意是陈列、排列,早期多与敶(chén)混用。
(《字解百家姓:陈姓》视频,陈、敶对比)
《说文解字·攴(pū)部》收录了敶字,并解释说:“敶,列也,从攴,陳声。”陈兵,就是排列士兵、排兵布阵,由动词义引申指名词军队行列,此义后写作“阵”。
(《字解百家姓:陈姓》视频,陈的词义演变)
陈还引申为陈述、陈说,我们说话的时候把事实一一罗列出来就是陈述。
(《字解百家姓:陈姓》视频,陈的词义演变)
陈还可作国名使用,《说文解字·阜部》中解释说:“陳,宛丘也,舜后妫(guī)满之所封。”舜的后裔妫满分封于陈,建立了陈国,在今河南省东部及安徽省北部一带。
(《字解百家姓:陈姓》视频,陈国示意图)
金文陳从阜,从東。阜的本义是高低不平的土山,竖表示高山,棱表示山坡的台阶,阜部的字多与丘陵、升降、建筑物有关。
(《字解百家姓:陈姓》视频,金文陈字)
战国文字有的下面加土,小篆讹变为从阜,从木,申声。隶变后仍做从阜,从東,阜写作左耳旁,为楷书所本。后東简化为东,陳简化为陈。
(《字解百家姓:陈姓》视频,陈的字形演变)
二、姓氏溯源
陈氏是舜帝后人,周代被分封到陈国,以国为氏。《左传》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大举分封诸侯,其中一类分封对象是先代帝王的后人。周武王找到了舜帝的后人妫满(一般作“陈胡公”,亦称“胡公满”、虞胡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把长女太姬嫁给他,还把他分封到陈地,建立陈国,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春秋末年,楚惠王发兵攻灭陈国,陈国子孙以国为氏,是为陈氏。陈胡公就是陈姓的始祖。
(陈胡公画像)
春秋时期,陈胡公后代发生了循环改氏现象,这与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相关。陈国到了陈厉公之时,宫廷斗争纷繁,陈厉公的侄子妫林因不满父兄被杀,弑杀陈厉公,自立为公,陈厉公的儿子公子完(史书还写作“陈完”或“田完”,字敬仲)只能担任大夫。
(陈完画像)
陈庄公死后,其弟陈宣公继位,他见公子完与太子御寇交情甚好,以为公子完图谋不轨,便杀了太子御寇。事实上,太子御寇只是敬重公子完的人品。公子完见情势不利,只好投奔齐国避难。齐桓公很是欣赏公子完,任命他做齐国工正之官。古代,“陈”与“田”读音意义相近,公子完的后代便改陈为田。
(徐悲鸿《田横五百壮士》油画)
田氏收买人心,就连宰相晏婴都早早预测到田氏将取代姜姓统治齐国。事实果然如此,公子完八代之后,就上演了田氏代齐。这既是有名的改姓案例,也是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周代建国之初设立的分封统治秩序荡然无存。像“田忌赛马”“田横五百士”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与齐国田氏有关。
(田忌赛马故事插画)
秦代以前,陈姓主要在河南、安徽、河北。秦汉之时,扩展到湖南、江苏、山西、山东。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移,陈姓主要迁移区域是江浙、安徽、江西。南朝时,陈姓已是福建大姓。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就是由南迁的陈氏族人陈宸建立。
(陈胜吴广起义故事插画)
唐代,河南陈政、陈元光父子进入福建,担任当地地方长官。这一支陈氏后来还迁到广东、台湾,南亚、东南亚多个岛国。宋代,陈姓已经在人口数量上排到全国前列。因为陈姓早早进入稳定的东南沿海一带,几乎未遭受战乱侵扰,所以人口净增长高于全国水平,也奠定现在陈姓高居全国人口榜的情形。
(福建漳州陈元光纪念雕像)
少数民族汉化过程中,改姓陈的也有其例。如:《魏书》就记载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鲜卑贵族莫陈氏就简化为陈。又如:《通志》记载有一位叫做白永贵的胡人在隋文帝时很受信任,被封北郡陈公,他便以封号中“陈”为姓。一直到后来元明时期的蒙古族、清朝的满族改姓陈氏,也不乏其例。这一支陈氏主要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
(明代陈淳《紫薇扇面》)
陈姓的郡望主要有颍川、广陵、河南、下邳、东海、汝南等,除与郡望同名堂号外,还有三恪堂、德星堂、绳武堂等。什么是“三恪堂”?杜预注释《左传》曾言:“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也就是说,周代灭商之后,分封舜帝后裔于陈,夏代王族后裔于杞,商代王族后裔于宋。“恪”表示尊重之意,对待王族后裔如同宾客。(具体“三恪”对象史家解释不一。颜师古注《汉书》认为是黄帝后代封于蓟,尧帝后代封于祝,舜帝后代封于陈。不过,分封舜帝之后于陈则为诸家认可在“三恪”之列)“三恪”是一项传统制度,商代建立之初,也曾分封过先代贵族,周代沿袭惯例而已。
(台儿庄三恪堂陈姓祠堂)
三、名人典故
陈姓名人还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开国功臣陈平,东汉官员陈寔、陈登;三国曹魏重臣陈群;晋朝史学家陈寿;南朝陈国皇帝陈霸先、陈叔宝;唐朝僧人玄奘(本名“陈祎”)、文学家陈子昂;北宋宰相陈尧叟、陈尧佐、官员陈尧咨,南宋名将陈文龙、词人陈亮;元末起义领袖陈友谅;明代书画家陈洪绶,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大臣陈子龙,词人陈维崧;清代大臣陈廷敬、陈宝箴等等。
(明代画家陈洪绶自画像)
陈姓有一副宗族对联是“名高七彦;才擅六奇”,上联讲的是东汉末年文学家陈琳,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在当时文名显著。
(《三国演义》电视剧陈琳)
你也许对他并不熟悉,但一定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成语就来自于他。《太平广记》记载陈琳生活的年代,军阀混战,他最初投靠袁绍,袁绍野心勃勃,意欲号令诸侯攻打曹操,从而获取天下。他曾命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陈琳在文中把曹操描写地罄竹难书,十恶不赦,甚至辱骂曹操先祖的语言也极为过分。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
偏偏曹操火烧袁绍粮草,袁绍兵败。陈琳没了去处,只能投靠曹操。曹操大怒,指责陈琳:“你怎么还有胆量来见我?以前你替袁绍写檄文讨伐我,骂我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先祖?”陈琳回答:“我也是为情势所迫,逼不得已。这就好像一支已经搭在弓上的箭,不得不射出去。”后来,曹操十分看重陈琳才华,不再追究檄文之事,还让陈琳在其手下担任文职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