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园区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字解百家姓》第11集:褚姓

褚姓,在宋代《百家姓》排第十一位。现在,褚姓在中国姓氏人口数量排行在二百位之后,人口仅接近50万。目前褚姓分散于全国各处,江苏、辽宁二省相对较多。

图片

一、说文解字

 

 

(《字解百家姓:褚姓》视频

褚有三个读音,一读作zhě,《说文解字·衣部》中解释说:“褚,卒也。从衣,者声。”义符为衣;者表示读音。卒就是士兵。

图片

图片

(《字解百家姓:褚姓》视频,褚zhě释义

许慎在这里为什么把“褚”解释为士兵呢?清代学者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卒谓之褚者,因其着赭衣而名之也。”

图片

图片

(《字解百家姓:褚姓》视频,褚zhě释义

褚还可以读作zhǔ,表示用丝绵装衣服,《说文解字·衣部》中说:“一曰制衣。”引申指丝棉衣服。

图片

图片

(《字解百家姓:褚姓》视频,褚zhǔ释义

《汉书南粤传》:“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即衣服按照棉的多少、薄厚之差有上中下之别。

图片

(《字解百家姓:褚姓》视频,褚zhǔ举例

褚作姓氏读作chǔ。唐朝书法家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图片

图片

(《字解百家姓:褚姓》视频,姓氏褚chǔ举例

褚还同“储”,表储藏义,成语“褚小怀大”典出《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小口袋不可以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图片

图片

(《字解百家姓:褚姓》视频,褚chǔ通储举例

褚字的古今字形,皆是左为衣,右为者。古文字中“衣”像衣领、左右袖子和衣襟左掩的样子。隶变后笔画平直,有两种写法。

图片

(《字解百家姓:褚姓》视频,部件“衣”的释义和字形演变

“者”字字形变化较大,战国文字、小篆上方皆为木形的变体,隶变后笔画规整写作

图片

图片

(《字解百家姓:褚姓》褚字字形演变)

图片

二、姓氏溯源

褚姓是以官名为氏,为褚师氏省称,来源于春秋多个国家。《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共公(亦作“恭公”)有一个儿子叫做子石(子姓,名段,部分文献“段”作“叚”),曾经担任褚师这一官职。杜预注释:“褚师,市官。”也就是说褚师职能是掌管市场。子段一支后人按照以官职为氏的惯例,就以褚师为氏。后来,褚师氏简称单姓,就成了褚氏。现在的褚姓,大多尊奉子段为得姓始祖。

 

图片

(春秋宋国宋景公铜

 春秋时期多个诸侯国都曾有褚师一职,比如卫国、郑国等,他们可能也是褚氏的起源。《左传•昭公二年》:“请以印为褚师”。这是郑国的一位褚师。《左传·昭公二十年》:“故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公子朝作乱。”这是卫国的褚师。所以《氏族略》曾论断,这些褚师可能也是褚姓的源流。(还有一种不同的观点认为子段之褚师氏是以邑为氏。《广韵》:“宋共公子段食邑于褚,号曰褚师,因氏焉”,现代姓氏专书还多言褚地在河南洛阳。但是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一是《左传》等先秦文献并无子段被封褚地的记载,至于宋国子段的食邑褚地在洛阳,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宋国疆域并不包括洛阳,更不可能把食邑安排到别的国家地盘上。二是尽管“师”有城邑之意,以及《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周)王宿于褚氏”,杜预曰:“县南有褚氏亭”,此地名褚氏就在洛阳,但是褚师指称城邑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地名一般具有独有性与排他性。“师”有专司一事官员之意,如:农师(农业官员)、太师(音乐官员)、水师(水利官员),先秦多国都有“褚师”更说明褚师极可能是诸国通用的官职名称。)

图片

图片

(宋公栾青铜戈,宋公栾为宋景公)

褚姓发源河南。战国至秦,有一支迁往山东,西汉梁国宰相褚大就是这一支。还有的迁居颍川,西汉经学博士褚少孙就属此支。褚少孙后代有的又重新回到河南故地。汉代末年,褚姓后人在江浙之地担任官职,就随之迁徙过去。隋唐以后,褚姓迁到福建、广东、江西。明代,褚姓还从山西迁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清代之后,褚姓散落全国。

图片

(褚公祠)

《元和姓纂》记载褚姓的郡望有河南阳翟、钱塘两地。堂号显著的只有河南堂、瀛洲堂。瀛洲来自于唐代褚亮。唐太宗时,曾在长安设立文学馆,选了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等十八位饱学之士担任顾问,他们时常讨论政事、典籍,以备太宗参考。太宗还命画家阎立本绘制十八学士画像,图名为《十八学士写真图》,题赞的就是擅长文学的褚亮。当时的人称呼入文学馆者为“登瀛洲”,所以就有了常说的“十八学士登瀛洲”,褚姓因褚亮之故,就有了瀛洲堂堂号。

图片

图片

(明代《十八学士之画》)

图片

图片

三、名人典故

历代,褚姓名人有东汉末黑山军首领褚飞燕、唐代江左名流褚亮、书法家褚遂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褚廷璋、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褚辅成、中科院院士褚应璜等

图片

图片

(清代褚廷璋画像)

褚姓有一副宗族楹联是“梦惊飞凤;性不畏龙”,说的是褚遂良,他也是褚亮的儿子。事实上,他不仅以书法闻名,还是一位以直笔著称的史官。

图片

图片

(褚遂良摹《兰亭序》)

《大唐新语》记载,贞观年间,褚遂良负责太宗皇帝的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历代史书重要史料来源)。唐太宗问:“卿家编写起居注,都记录关于朕的什么事情?朕能否查看?”褚遂良回答:“起居注,就是古代的左右史(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左史”和“右史”也是记录君主言行的史官),记的都是君主的言行,善恶言行都要如实记录,用来约束君主,这样君主就不敢胡作非为了。我还没有听说哪位皇帝查看臣下写的起居注?”唐太宗问:“朕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你也必须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遵守道德,不如遵守职责。尽职尽责是官员本分,臣的职责是记录君主之事,所以君主的举动都会如实记录。”

图片

图片

《雁塔圣教序》,唐太宗文,褚遂良书

褚遂良坚守原则的故事还有很多,《新唐书》记载,高宗李治打算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一众大臣反对,褚遂良就在此列。高宗不为群臣所动,依然坚持立武则天。褚遂良手持笏板放在大殿台阶上,叩头请求高宗收回成命,还说:“把笏板还给陛下,请允许我回家种田。”高宗大怒,命人拉褚遂良出去,武则天在帘幕后面高声说:“怎么不把这个凶恶蛮横的人杀了!”长孙无忌求情,褚遂良得以保全性命,被贬出京。“还笏”也成了官员坚持原则不惜放弃官职的代名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