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园区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字解百家姓》第14集:沈姓

沈姓,宋代《百家姓》排行第十四位,2019年全国排行第52位,人口总数约600万,主要分布区域是苏浙皖、闽台、鲁豫、湖广、云贵等。

图片

图片

一、说文解字

图片

 

 

(《字解百家姓:沈姓》视频)

沈,是一个形声字。水为义符,表示该字与水有关;冘(yín)为声旁,表示读音。沈字的本义是古代祭水神的仪式。读作chén。

图片
图片

图片

(《字解百家姓:沈姓》,沈字的声符义符)

沈的甲骨文字形中间为牛和羊形,分别突出了牛角和羊角,两边弯曲的笔画为水流,点像水滴,所以甲骨文中的“沈”像沉牛、羊於水中以祭祀水神之形。

(《字解百家姓:沈姓》,沈字的甲骨文部件释义)

金文从水、冘声,为后世所本。小篆笔画规整圆转。隶变后水变为三点,右边上方两边竖笔变短,下方减少笔画弯曲而成此义俗字写作“沉”,成为现在的通用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字解百家姓:沈姓》,沈字的字形演变)

所以,我们熟悉的词语沉心静气、破釜沉舟、沉鱼落雁中的“沉”原来都可以写作“沈”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字解百家姓:沈姓》,“沉”与“沈”通用)

《说文解字·水部》解释说:“沈,陵上滈(hào)水也。从水冘聲。一曰濁黕(chén)也。”许慎解释“沈”为山岭上凹处的积水,也是与水有关。

(《字解百家姓:沈姓》,《说文解字》“沈”释义)

“沈”作为姓氏或国名读shěn。

图片

(《字解百家姓:沈姓》,沈字姓氏和国名用法)

图片

二、姓氏溯源

图片

沈氏来源极为复杂,既有根据文献记载的沈姓历史人物并传承至今的几支,也有根据史料或者出土文物推测可能存在的部分。

图片

第一支沈氏可能来自夏代以前,以国为氏。《左传》记载郑国子产讲述上古少昊金天氏有后代叫做昧,曾担任水官;他的儿子台骀子承父业,疏通了汾河、洮河,堵住大泽,带领人们住在广阔高平的地区,避免了水患侵扰。颛顼因此嘉奖他,把他分封在汾川。《世本》又进一步说明,他的后代从封地分出沈、姒、蓐、黄四个国家,世代为他守祀。也就是说,在遥远的颛顼时代,就有沈国(可能是部落,文献表述为国。为了区分,此沈国称为嬴姓沈国),位置在汾水附近,若以以国为氏的惯例,可能就此产生第一支沈氏。

图片
图片

图片

(台骀治水示意图)

第二支可能来自夏代,以国为氏。《姓觽》记载夏朝建立以后,灭掉了嬴姓沈国,把自己王族的子弟分封到以前沈国所在地,是为姒姓沈国。此国后人若以国为氏,也是沈氏。但是当下沈姓家谱几乎没有追溯到嬴姓沈国和姒姓沈国的。

(据《水经注》绘制的汾水图,也即沈国故地所在地)

第三支来自周代,以国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曾言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季载(又称聃季载、聃叔)封国名为沈国,沈国地址为汝南平舆北沈亭。春秋时期,被蔡国所灭,他的后代沈子逞逃到了楚国沈邑,又名寝丘(沈丘),后来又被楚国灭掉。聃叔也被奉为沈姓始祖。宋代另一位姓氏学家郑樵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沈子逞并非聃叔之后,而是第二支姒姓沈国的后人。

图片

(沈姓始祖聃叔像)

第四支来自周代,以国为氏。上世纪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沈子簋(guǐ),铭文提到了沈子是周公(不一定是周公旦)之后,那么沈子国应为姬姓,与周代王室相关。不过,沈子国如何建国,学者们众说纷纭。郭沫若先生认为沈子是鲁国的女婿,唐兰先生提出沈子国是从蒋国分封出去的,吴镇峰则说沈子是鲁炀公的儿子,还有的认为是周公旦后裔的分封小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子簋铭文)

第五支来自春秋楚国,以邑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载楚庄王的儿子公子贞封地在沈鹿,由此产生沈氏。公子贞与其孙瓦都曾担任楚国令尹。鲁定公四年,吴、楚两国在柏举大战,楚国战败,子囊和瓦逃奔到郑国。他们的后人就出现了沈氏,史书上寥寥几笔,仅记载了他的后人名字有沈尹寿、沈尹射、沈尹朱等。

(柏举之战路线图)

第六支可能来自于春秋楚国,以邑为氏。《吕氏春秋》记载,孙叔敖病危之时,告诉他的儿子:楚王曾多次封赏他,但是他没有接受。如果他去世了,楚王封赏,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并建议楚国和越国交界处有一个叫做寝之丘(沈丘)的地方,土地贫瘠,名字寓意不好,楚国人敬畏鬼神,越国人迷信鬼神求福,都看不上那里,所以不会发生争斗。孙叔敖去世,楚王果然先是将肥沃之地封给其子,其子推拒之后,请求封之以寝之丘,所以他的后代长久保留着那片土地。文史学家认为寝之丘即沈丘,可能就是第二支沈氏逃亡之地。按照以邑为氏的传统,孙叔敖之后可能有沈氏。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宋摹本 传顾恺之《烈女仁智图卷》局部,内容为孙叔敖母亲教子)

沈姓来源还有,五代十国闽国被灭,闽国王姓王室部分改姓为沈。少数民族沈姓有壮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沈姓起源于中原地区,在先秦时期沈姓就已经蔓延到河南、湖北、安徽、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东汉,沈姓到了浙江。唐朝移民南下又把不少沈姓带往福建、广东。明代末年,沈姓进入台湾。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括与《梦溪笔谈》,沈括为宋代浙江沈姓)

沈姓郡望有吴兴郡、汝南郡等,除了与郡望同名堂号外,还有梦溪堂、九思堂、三善堂等。其中,三善堂出自宋代余干县县令沈度,《山堂肆考》记载他在当地为政有三个为人称道的地方,一是没有荒废的田地,二是城市没有闲置的居所,三是监狱没有长期关押不予判决的囚犯,父老百姓专门建立三善堂来纪念他的善政。

(三善堂《沈氏宗谱》)

三、名人典故

沈姓历代名人有南朝沈约,唐代初年宰相沈君谅、诗人沈佺期、书法家沈传师,北宋《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明代富豪沈万三、“吴门四家”之一的画家沈周、戏曲家沈璟、《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周《落花诗意图》)

清初诗论家沈德潜、《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末至现当代学者沈尹默、作家沈雁冰(笔名茅盾)、沈从文、戏剧家沈乃熙(笔名夏衍)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沈姓宗族楹联大约有一半都与南朝沈约有关,比如:“四声作谱;三善名堂”,上联讲的就是沈约。所谓“四声作谱”就是沈约创作了《四声谱》,尽管其书已经失传,但是里面的观念却对中国古代诗歌乃至于语言产生重大影响。

(沈约画像)

中国的古诗琅琅上口,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诗讲究声律之美,尤其是古诗中的律诗,对押韵、平仄、对仗、字句有严格的规定。

(沈约诗文集《沈隐侯集》)

普通话一共有四个声调,古代汉语也有声调,也是四声,即平上(shǎng)去入。沈约就是四声理论与概念的提出者,在他之前的诗歌不太讲究声调,沈约认为要想诗歌更加优美,就要讲究声调用法,回避声病。他还和当时的诗人王融等人一起实践他的声律理论,重视诗歌声律、对仗。唐代人完善律诗规范时,就常常称赞沈约的贡献。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约画像)

有一个成语叫做“沈腰潘鬓”,也与沈约有关。“沈腰”就是沈约,他向朋友倾诉自己一百多天就瘦到腰带的孔都要移紧几个,身体很是清减。“潘鬓”指的是西晋美男子潘岳,三十二岁见到鬓角生了白发。人们常用这个成语形容消瘦衰老。李煜《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就用了这个词语,写的是贵为南唐皇帝的他被北宋俘虏之后的憔悴忧愁之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