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园区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字解百家姓》第16集:杨姓

杨姓,宋代《百家姓》排行第十六位。2019年,全国姓氏人口排行第六位,人口总数超过460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大区域。

图片

一、说文解字

图片

 

 

(《字解百家姓:杨姓》视频)

杨由“楊”简化而来,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木部》解释说:“杨,木也。从木,昜声。”

图片

(《字解百家姓:杨姓》视频,《说文解字》杨字解释)

木为义符,表示与树木有关;昜为声符,表示读音

图片

(《字解百家姓:杨姓》视频,《说文解字》杨字声符、意符)

杨的本义是杨柳科杨属乔木的统称。在植物学分类上,杨与柳同属一科,且都有白絮纷飞的现象。

图片

(《字解百家姓:杨姓》视频,杨柳白絮纷飞

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本草纲目》中说:“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尔雅》中说:“杨,蒲柳也。”所以,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并称杨柳。

图片

(《字解百家姓:杨姓》视频,杨与柳的区分与融合)

古诗中常见杨柳这个意象,但往往指的是柳树。《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其中杨柳指的就是柳。古诗中常用柳的谐音“留”和它下垂的姿态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图片

(《字解百家姓:杨姓》视频,古诗中“杨柳”经典意象)

成语“百步穿杨”是说在百步以外射杨柳的叶子,百发百中。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百步穿杨”射中的不是杨树而是柳树的叶子。

图片

(《字解百家姓:杨姓》视频,成语“百步穿杨”释义图)

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瓶中插着的也是柳枝。

图片

 

杨字首见于西周金文,古今字形变化不大,皆为左木右昜,后昜字简化,楊类推简化为杨。

图片

(《字解百家姓:杨姓》视频,杨字字形演变)

二、姓氏溯源

第一支杨氏可能来自春秋战国杨国,以国为氏。《氏族略》记载,周宣王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为杨(也作“扬”,早期文献“杨”与“扬”经常混用)侯,后来被晋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产生杨氏。郑樵《氏族略》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支杨氏是周景王的后代。

图片

(春秋杨国)

第二支杨氏来自春秋战国的晋国,以邑为氏。周武王三子叔虞受封于晋国。传承到晋武公,他有一子叫做伯侨,归附了周天子,周天子封他为杨侯。伯侨一般被认为是杨姓始祖。郑樵还记录一种异说,这一支杨氏得姓可能来自伯桥后人伯石。伯侨的孙子叫做突,突的食邑在羊舌,羊舌之地有三县,一是铜鞮,一是杨氏,一是平阳。突有五个儿子,四个大儿子分别是赤(字伯华)、肸(字叔向)、鲋(字叔鱼)、虎(字叔羆),号称“羊舌四祖”。其中,叔向的采邑就在杨氏,到了他的儿子伯石之时,就以邑为氏,故称杨石。

图片

(杨姓始祖杨伯侨画像)

叔向是晋国太傅,博学多识,多次主持晋国外交,对当时局势走向有着清醒的认识。《左传》《史记》就有不少关于他的记载,其中最能体现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就是与齐国宰相晏子的一次交流。晏子出使晋国见到了叔向,谈及田氏必将代齐,叔向也表示晋国也是如此,国君公室已经衰落不堪,可谓末世,政治权力已经完全下移到公卿大臣手中,但是国君却浑然不觉。晏子问他的打算,叔向表示非常悲观,他是公室成员,但是公室早就凋落不已,怕是很难得以善终,更无法指望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事实上,两个人的这段交流竟然成了精准的历史预言,也成了研究春秋到战国政治过渡的重要史料。后来,叔向后人正如叔向所言,在晋国政治斗争中被逼走投无路,以致于逃到华山,居住到了华阴。

图片

(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卷》(宋代摹本),此故事为叔向母亲教子故事)

杨氏历来有不少少数民族,如汉代西南地区氐族一支叫做白马氐,就有杨氏,唐代南蛮族的杨氏就是这一支后代,他们还世代担任酋长。十六国时,北燕的丁零族(北方少数民族)也有杨姓,北魏的胡卢氏汉化为杨氏,《南齐书》提到百济(朝鲜人)有杨姓。隋朝鲜卑族尉迟姓改姓杨氏。五代后晋沙陀部有杨姓。宋代,西夏党项也有杨姓。因收养改杨氏的有:西晋令狐茂搜为杨氏收养,改姓为杨。唐懿宗宦官杨玄价收养一乔姓男孩,改名杨复光。后来,杨复光又收养一子,原名訾亮,改为杨守亮。

图片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杨姓发源于山西,战国时迁到陕西,后来又回流山西,迁往河南。山西杨氏有一支直接远赴楚国,到了湖北一带,还向东南到了江西;还有一支到了江苏、安徽。秦汉时期,杨氏还在河南、陕西迁移,湖北、陕西的族人则远到四川。晋代、唐代、宋代三次战乱之时,杨姓大举南迁,福建、广东一度成为杨姓的目的地。元末明初,江西、浙江杨姓迁往湖广两地。之后,杨姓还迁居海外,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各国。

图片

(南宋杨妹子绝句)

图片

三、名人典故

图片

古代杨姓名人主要有战国学者杨朱,西汉辞赋家杨雄(常作“扬雄”,有学者提出“扬”与“扬”可能为两个不同姓氏,但也有学者认为两者同源),东汉名臣杨震、杨修;隋朝皇帝杨坚、杨广;唐代文人杨炯,杨贵妃、杨国忠;北宋杨家将之杨业、杨延昭,南宋诗人杨万里;明代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文学家杨慎;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等。

图片

(杨万里画像)

杨姓郡望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堂号主要有关西堂、弘农堂、道南堂等。道南堂堂号典故来自程门立雪的宋代学者杨时,他曾拜理学家程颢为师。杨时离开程颢南行,程颢感慨:“吾道南矣!”就是说杨时把程颢的道(学问)带到南方去了,可见程颢多么欣赏杨时。

图片

(程门立雪示意图)

杨姓有一副宗族楹联是“三公泽世;四杰传芳”,上联指的是东汉杨震,下联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杨震也许你并熟悉,但是你一定听过“天知,地(神)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正是来自于杨震,他因此也被称为“四知先生”。

图片

(杨姓四知堂)

《后汉书》记载,杨震受到大将军邓骘举荐,举茂才为官之后,多次升迁,做到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的职位。杨震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从前经他举荐的荆州人王密正担任昌邑令,前去拜望杨震,还给杨震送去了金(不是黄金,应为钱财货币之意,汉代一般指铜钱)十斤。杨震道:“老朋友我知道你是什么人,你为什么就不知道老朋友我的为人呢?”王密回答:“现在是三更半夜,没人会知道的。”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离开了。“四知”后来多用作廉洁自持、不受不义馈赠的典故。

图片

(杨震画像)

杨震少年好学,就像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很早就通晓儒家经典,当时人称赞他:“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字伯起)。” 杨震“关西孔子”之名为人广泛接受,不仅在于好学,还在于杨震具有像孔子一样的气节与理想。

图片

(四知故事图)

汉安帝下诏为乳母建造奢华宅院,樊丰等大臣也极力煽动。杨震多次上书规劝皇帝不能在百姓穷困、蝗虫成灾、边关战事连年不断的危急之时花费民脂民膏修建宫殿,因此招致了樊丰等人的憎恨。第二年,杨震下属查实樊丰等人趁着皇帝东巡泰山,偷偷在皇帝乳母建造宅院时谋取私利,为自己也修了房屋。杨震打算等皇帝回来就上书弹劾樊丰,樊丰听闻十分恐惧,先行一步用星变灾异诬陷杨震,皇帝命人收回杨震太尉印绶。樊丰得寸进尺,又请人上书说杨震没有认罪,心怀怨恨,安帝下令让杨震回老家。回家路上,杨震对子孙、门生说:“每个人都难免一死,我忝居高位,却不能诛杀奸臣恶人,未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没有面目见天下人。我死之后,丧事简办,不设祭祠。”说罢,他就服毒自尽了。历代史家评论杨震,都大赞其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