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姓,宋代《百家姓》排行第二十八位。现代姓氏排行在二百位左右,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吉林、陕西、河南、江西、广东等地。
一、姓氏溯源
最早的华氏可能来自于夏代,以地(采邑或者居住地)为氏。清代《姓氏考略》说,夏代第四位君主仲康(也作“中康”)分封到西岳,子孙便以华山之名为氏,即华氏。不过,古代绝大多数姓氏专书都未有此记录。现代学者认为,华山得名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夏代不可能出现以华山地名为氏的情况。
(华山)
有一支华氏可能来自古代华国,以国为氏。《国语》记载,商周时期有一个华国,地域大约在河南新郑,春秋初年郑武公灭华国。如果按照以国为氏的惯例,当有华氏。不过,这只是据文献推测理论上可能存在的华氏,史书并没有这支华氏明确的世系记载。
(新郑华阳故城,即原华国所在地)
最为主要的一支华氏来自于春秋时代宋国,共有两说,一是以祖先字为氏,一是以邑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提出,宋国华氏来自宋戴公孙子督,字华父,曾担任宋国太宰,弑杀宋殇公,迫害大夫孔父嘉(孔子先祖),贿赂齐、秦、鲁、郑四国,以换取四国不干涉其在宋国为所欲为,他还自立华氏。华父督的曾孙华耦任司马一职,在楚国攻打郑国时,还与晋国、鲁国、卫国、许国等多个国家军队到郑国参战。一般现在华姓奉华父督为始祖。《通志•氏族略》反驳自立为氏之说,认为这种方式从未有之,极其勉强。另立新说是宋戴公的儿子考父采邑在华地,后人便以邑为氏,即为华氏。这支华氏世代担任宋国公卿。
(二胡演奏家,阿炳,原名华彦钧)
古代少数民族越族有华氏。现代统计发现,满族、锡伯族、蒙古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民族改汉姓皆有华姓。
(无锡,华姓诒谷堂)
华氏发源于河南。先秦时代,华氏随着宋国内乱四散,迁移到湖北、江苏、山东、安徽等地。两汉之时,山东、江苏、安徽是华姓主要分布区域,有一支北方华姓迁到了湖南。两晋之时,华氏南迁,聚集到江浙、湖北、安徽等地。隋唐两代,华姓南迁福建。宋元两代,华姓继续南迁,到达广东等地。明代人口大迁移,山西华姓去往华北、江苏、安徽等。明清两代,华姓有的去了台湾,还有的去往西南、西北和东北。
(数学家华罗庚)
华姓郡望有武陵郡、平原郡、沛郡等,以望立堂有武陵堂、平原堂、沛国堂等。除此之外,华姓堂号与很多姓氏堂号一样,不一定出自具体人物典故,只是挂在宗族祠堂提醒族人劝善惩恶,敦宗睦族,或者美好祝福。比如:华姓“诒谷堂”堂号,就是劝导族人乐善好施,祝福五谷丰登之意。又如“听彝堂”表示要听从祖宗遗训。这类堂号在不同姓氏中常常重复出现。比如“本仁堂”在华氏、林氏、罗氏等多个姓氏中出现。
二、名人典故
华姓历代名人还有春秋宋国华元,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武将华雄,三国魏国大臣华歆,晋代大臣华表、华恒、华峤,北宋文学家华镇,明初将领华云龙,清代画家华喦,机械专家华蘅芳,二胡演奏家华彦钧(阿炳),现代航天学家华凤翔,数学家华罗庚等。
(清代画家华喦(yán)《山水画册》)
华姓有一副楹联是“术精方药;政尚廉平”,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学家。《三国演义》中,为了表现关羽神勇毅力,演绎了一段华佗为他“刮骨疗毒”的经典故事。尽管这只是小说家虚构想象的情节,但是华佗的确是当时杏林圣手,医术无双。《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他曾发明麻沸散,为病人做外科手术前令病人饮入,即可实现类似于现在麻醉药的效果,病人无知无觉,然后实施手术。
(《三国演义》“刮骨疗毒”故事示意图)
正史中还有很多华佗为病人治疗疾病的记载。比如:有一个太守生病了,华佗对他病情的判断是只要让这个人愤怒发泄出来就可病愈。太守多次送礼品请华佗诊治,他都只是收了礼品而不治疗,很快直接弃太守而去,甚至留下了一封写满辱骂之言的书信。太守看了书信异常愤怒,派人追杀华佗。太守的儿子事先知晓华佗的安排,吩咐使者不要前去。太守更加生气,气到吐血,但是他的情绪发泄出来之后,病情也痊愈了。
(华佗画像)
倪寻、李延两名府吏生病了,症状完全相同,前来问诊。华佗认为两人症状虽然相同,病因与疗法却不相同,倪寻是外实之症,应当排泄;李延是内实之症,应当发汗。按照两种不同疗法给两人开出药方,第二日两人均前来告知已经病愈。
后来,华佗为曹操治疗头痛病。曹操却多疑敏感,将华佗拖入监牢,华佗死在狱中。此后,曹操的病情更没有好转。不仅如此,曹操心爱的儿子曹冲(曹冲称象),年少病重,曹操大哭后悔杀了华佗,曹冲也不幸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