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经》的古老韵律与惊蛰的春雷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3月1日,“学《说文》·读《诗经》”公益诵读班的孩子们,在《说文解字》中解锁了《周南·樛木》的诗意,在古礼习俗体验中叩响了惊蛰节气的时光之门。
诵经典:品诗韵之美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诗经·周南·樛木》的韵律在教室里流淌。在朗朗书声中,一些读音小问题悄然浮现,借此契机朱菲辉老师为孩子们讲解古文字读音的注解常识,带孩子们逐字校正古音诵读。
解汉字:溯文化之源
朱老师对诗篇中“累”“荒”“萦”“绥”“将”“成”等字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从字形的演变、《说文》原文的解读,层层引申,将诗中葛藟缠绕樛木茂盛生长的姿态和人们对君子的祝福之情立体的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同时,引领孩子们把握同类构字部件文字的共性。
识节气:感自然之韵
春雷响,万物长。朱老师为孩子们讲述惊蛰节气的习俗,从“雷”字入手探寻古人造字的智慧,感受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与生动记录。通过甲骨片中的占卜文字,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古文字,还了解到古人占卜时正反印证的思维方式,感受着古代文化的神秘与深邃。
践古礼:传文明之火
课堂上还安排了丰富的惊蛰古礼体验活动。
最后,孩子们拿起画笔,绘制了充满童趣的惊蛰之景,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古文字,为小昆虫问一声“雷其来?”
在古今对话的磁场中,经典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化作滋养心灵的春雨,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累之、荒之、萦之”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