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的周六早晨,学《说文》·读《诗经》公益课堂再次如约而至。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循着甲骨文的笔画追溯先民智慧,踏着《诗经》的韵律感受春分物候,在汉字与自然的双重课堂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课堂从《诗经·周南·兔罝》的悠扬诵读中展开。宋芸鹤老师以“兔”字为钥,带孩子们回顾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字形:弯曲的“蛇”身、飞扬的“马”鬃、翘尾的“犬”形……《说文解字》中“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理论跃然眼前,原来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人鲜活的世界。
随着“逵”字的解析,课堂更添趣味。从《说文》的解读到《尔雅·释宫》的扩展,孩子们发现“九达谓之逵”的奥妙——不同方向的道路竟有专属名称!而“辵”部(辶)的延伸解读,更让“行走”相关的汉字瞬间鲜活:“追”“逐”“遇”“逢”……部首的密码,藏着古人丈量天地的足迹。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当《兔罝》的韵律响起,孩子们仿佛穿越到先秦猎场。宋老师以文字为镜,映照出公侯武士设网捕猎的壮阔场景:坚韧的网罟、威武的仪仗、呼啸的山林……汉字不仅是符号,更是古人生活图景的缩影。
恰逢春分将至,课堂下半场迎来“节气讲堂”。朱菲辉老师从“春”“分”二字破题:甲骨文的“春”是破土而出的新芽,“分”则是以刀划界的平衡。当数千年前的甲骨占卜片与“玄鸟至,雷乃发声”的物候相映成趣,孩子们触摸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最欢乐的莫过于春分习俗体验!孩子们执笔彩绘鸡蛋,用斑斓图案装点春天;屏息凝神“立蛋”,用指尖的平衡致敬自然节律。在鸡蛋立起来的欢呼声中,童真与传统文化悄然相融。
这堂课,孩子们带走的不仅是“象形、指事”的文字规律、抑扬顿挫的诗经雅言,更在甲骨文的勾画、春分鸡蛋的彩绘中,种下了一颗对传统文化怦然心动的种子。正如一位家长感慨:“汉字不是冰冷的笔画,是带着祖先呼吸的文化生命。”